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近年来,海陵区按照中央及省、市各项方针政策和统一安排,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20字方针,统筹部署、协调推进,走出富有海陵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幸福海陵”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近期,区人大常委会就我区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措施及成效 1.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是农业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0.42万亩,建成率89%,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8.89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1.8亿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9%以上,蔬菜年供应量30万吨以上,水产年产量保持在1.5万吨以上。二是农业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借势“两区融合”改革赋能,构建以种子种苗产业为龙头,优质稻麦、生态畜禽为主导,花卉苗木、绿色果蔬、健康水产、农产品加工物流为支撑,以康养旅游为延伸的“1+6+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农产品品牌创建实现阶段性突破。培育“泰”字号种业品牌3个以上,“海”字号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打造“泰州种业”“海陵农优”2个全域区域公共品牌,扎实开展“两品一标”农产品申报工作,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不断提升。 2.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硬化道路“户户通”。实施农村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系统推进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不断改善农村水利条件。二是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区所有乡镇学校达成度均超过省教育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标准,11个镇街为民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整治、长效管护、长效考核”三大机制,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90%以上,实现公厕全覆盖,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100%,培育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村10多个。 3.乡风文明培育不断焕发生机。一是文明实践载体不断夯实。加快构建“365+”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实现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并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成乡风文明、家风家训等主题游园20个,广场11个、街巷22条,日常化、具象化、生活化地传播文明新风。二是文明实践活动持续丰富。发挥“四会”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乡风评议,推动移风易俗。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村居”和“新乡贤”评选表彰活动,以鲜活生动的先进典型引领农村新风正气。三是文明创建成效明显。深化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创建,创成区级以上文明村、涉农社区63家,占比超过74% ,石云根、张根基等家庭获评省级以上文明家庭。 4.乡村善治能力水平持续增强。一是党建引领有力。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充实乡村振兴一线力量。打造农村“党员堂屋”,构建村小组级“议大事、办实事、解难事”乡村善治新模式。二是群众自治有序。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监管,坚持问政于民,试点推广基层治理“清单制”“积分制”。三是网格治理有方。坚持把网格治理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建立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服务体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机制。 5.共同富裕步伐更加坚定有力。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出台《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形成了以润营合作社、周埭物业公司、运城投资发展公司等具有海陵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获评全市村集体经济综合指数第一名。二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健全农民增收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以“品牌强农电商助农”活动、“泰惠农”优质农产品展销为契机,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三是防贫预警和帮促体系构建完善。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认定和帮扶政策机制,落实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落实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由“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我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在今后工作中亟待解决。 1.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优质储备项目少。我区农业载体较小,农业招商受限条件较多,全区储备项目中,农旅融合质态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不多。现有农业项目,大多采购和销售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不大。二是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尚未建成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还不健全,本地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交易等流通体系不够完善。三产业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品牌产业带动力薄弱,存在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问题,泰州大白鹅、海陵爆竹香丝瓜等特色农产品未充分获得品牌赋能,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提升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发育水平低。如我区现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但未能推动区域内养殖企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形成强而优的水禽种业产业优势。 2.用地难问题突出。一是土地资源先天不足。海陵作为主城区,全区土地面积307.12平方公里,占全市5.3%,常住人口58.1万人,占全市12.8%,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全区耕地面积9659.61公顷,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常年未有增加。苏陈镇和华港镇几乎所有空地全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2022年泰州市划走海陵区一般农用地5000亩,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空间更加稀缺。二是碎片化土地利用不足。目前我区城区、近郊等处仍有很多零散土地性质为基本农田,因面积较小,无法修建高标准农田,又无法开发利用,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极大土地资源浪费。三是土地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还未形成全方位合作机制,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协调性不够,市区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必要的配套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审批难度较大,有些项目得不到实施。 3.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短板。一是镇村规划相对滞后。乡村规划方面,村庄规划几乎空白,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全区29个可规划行政村(社区),目前仅3个进行了村庄规划编制,且规划没有凸显特色,缺乏联动,存在“千村一面”的等情况。二是村庄环境有待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面上不平衡、整治问题易反弹等问题,河道整治、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严重依赖突击用工清理,群众参与性不够,长效管护机制还需持续建立健全。三是投入机制不健全。在宜居乡村建设中,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在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理、村集体负担和农民合理付费机制等方面办法不多。 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一是村集体负担较重。统筹城乡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完全到位,村级组织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压力大,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职责边界模糊,村级组织行政事务性负担繁重,人居环境整治、秸秆双禁、人员工资、债务利息等支出逐年增加,部分村收不抵支。二是增收方法不多。目前集体增收主要靠租金、利息等收入,“望天收”的模式受外部形势影响极大,增长乏力,部分集体资产资源因手续、规划等原因闲置,亟待盘活。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基层村干部普遍缺乏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和金融财务等专业知识,对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缺乏战略思考,增大了集体资产运营的管理风险。四是政策支撑不足。发展村集体经济属于“干得好没有奖励,干得不好也没有惩戒”的工作,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普遍不足。同时,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太过严厉,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多重顾虑,束缚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手脚。 5.乡风文明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将乡风文明放到应有的位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保日常运转上,认为只要抓好综治维稳,乡风自然就会文明;有的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工作没有深入去抓,流于形式,因而效果不明显。二是阵地建设有待完善。部分村村集体资金薄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且现有的设施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的成为闲置的资源。文化队伍培育不足,文体活动仍旧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少数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缺乏创业精神。有的地方陈规陋习根深蒂固,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封建愚昧思想有抬头的倾向。 三、对策及建议 1.高质量推动产业振兴。一要加大重大项目储备。充分认清做好农业项目储备对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重要性,把项目谋划作为抓实项目工作的关键环节,加大招商引资、村企联建力度,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农业建设等抓紧谋划储备一批符合我区资源禀赋、发展需要的项目。二要放大特色产业优势。以两区融合为引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核心,集聚资源、整合要素,发展壮大种业、花卉、蔬菜、稻麦等特色产业链集群,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三要持续丰富产业业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做优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培育特色消费、共享经济、体验服务、创意农业等新增长点。加大一二三产融合力度,优化整合北部“一河两路”沿线资源,打造农旅融合经济带和美丽乡村风光带,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四要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一批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集群,扩大“泰”字号稻麦、水禽、水产在全区的种养面积,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联农带农机制,构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多渠道破解用地难题。一要整合闲置资源。鼓励各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有序开展废弃宅基地、闲置公益设施用地、废弃公益性建设用地等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积极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退的建设用地在保障农民安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的前提下,优先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二要提高土地效能。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康养等乡村产业。鼓励对零散、边角土地进行整合,深入开展土地整治与置换,对获取的增减挂钩指标,进行跨区域科学调配,以连片农田提高土地使用效能。三要搬迁撤并偏远自然村庄。对于布局较为零散偏远的非特色保护村庄,要限制建设发展,逐步撤迁并居,腾挪出农村发展的土地空间,提高群众生活便利程度的同时降低污水、燃气管网以及光纤电网等铺设成本。? 3. 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一要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等因素,最大限度保留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本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推动村庄组团式、集约式发展。加大北部生态农业带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农业开发区、罡杨镇、华港镇秀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间文化和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打造“旅游+乡村振兴”精品旅游路线。二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接续实施以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广红榜村建设经验,对黑榜村进行重点督查指导,严格考评奖惩机制,提高整治能力和水平。三要坚持建管并重。探索“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管护资金筹集方式,推广人居环境积分制、诚信档案等做法,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常态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评比,引导群众共同建设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 4.多举措推进富民强村。一要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研究,推进党建工作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实现党建工作与村集体经济工作同频共振。强化村级后备干部培育,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大从优秀村社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的力度,持续激发村社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二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出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意见,从资金、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探索,指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深化股份合作发展模式,依法依规承接乡村建设项目,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推行“集团化实施、共享化运营”模式,推行抱团发展,通过“强村带弱村”或“镇+村”“村+村”等形式,实现资源或优势互补互利。三要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财务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定期邀请涉农部门技术专家现场教学,打造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持续优化人才结构,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出台引导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有效激励机制,为助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四要完善激励引导机制。要将村级集体经济指标纳入镇村高质量考核,强化三级书记责任清单落实,真正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扛在肩上。同时,要将村干部薪酬待遇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效挂钩,调动其积极性。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在强化全过程监管的基础上,对于确实为村集体发展而所做的决策失误,要允许村干部反思纠错,对及时纠错而避免损失的村干部要免于处罚,让村干部放下发展的“思想包袱”。 5.高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一要加强思想引领。持续构建“大宣讲”格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将篮球比分直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进行观念转变。二要坚持典型示范。发挥农村“熟人社会”的“面子效应”,加大各类典型选树、培育,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等党员示范作用,发挥文化能人、返乡创业人士、“五老”等身边榜样的感召作用,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全面提升。三要强化专项治理。将乡风文明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坚持疏堵结合,抓住关键少数,进一步发挥“四会”组织作用,下力气集中整治农村黄赌毒、薄养厚葬、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 ?
|